|
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漢服之美漢服,全稱是“漢民族傳統服飾”,又稱漢衣冠、漢裝、華服,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(明末清初),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,以“華夏-漢”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,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,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,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。是中國“衣冠上國”、“禮儀之邦”、“錦繡中華”、賽里斯國的體現,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,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。 自從嬴政一統天下后,他不單單統一了度量衡,還在衣冠制度也進行了統一。而到了漢朝,漢朝官員在前朝的衣冠制度上改革,并重新制定了衣冠禮儀。也是從這時開始,漢服的地位才基本確定。西漢時期的服飾仍舊保留了深衣的形式,不過在款式和裁剪上進行了變更。 經過漢朝的發展,漢服已經成為傳統服飾。漢服主要由衣裳、首服、發式、面飾、鞋履、配飾等組合,一件衣服幾乎濃縮了漢族文化的紡織、蠟染、夾纈、錦繡等杰出工藝。 而女子服飾款式多為上儉下豐,上衣貼身,袖口寬大,下衣寬松,裙長曳地,給人一種瀟灑、飄逸的感覺。到了唐朝,漢服款式更加繁多,服飾更加精美、飄逸。而宋元時期,因為社會環境的不穩定因素,那時候的漢服以簡約為主。 漢服,不僅僅是件衣裳,更是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,體現著其持有的審美意蘊,漢服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象征,對我國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。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飛快發展進步,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傳統文化,對漢服加以深刻的研究,展現我國大華夏的璀璨文明。
|